通讯地址: 聊城市东昌府区古楼北50米路西
邮政编码:252000
咨询电话:0635-8415755
邮 箱:toutongbing@163.com
联系人:李燕院长 18265573116(微信同号)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头痛知识 > 正文

脑血管疾病

时间:2017/7/10 10:35:41来源:作者: 点击: 37

脑血管疾病是指由于脑部血管发生病变或全身血液循环紊乱所致的脑组织供血障碍而引起的脑部疾病的总称。主要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病。头痛是脑血管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有时是主要的症状,急性脑血管-病的头痛发生率为65.5%~72%。
  头痛的发生机制:急性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头痛,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主要有:
  血管性头痛:由于血管本身的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畸形及动脉瘤等病理改变,加之血压的升高,在血流的冲击下,血管容易强度扩张,刺激血管感觉神经末梢,引起血管扩张性头痛。
  牵引性头痛:无论是出血性脑血管病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都可产生脑组织坏死、水肿,引起颅内压升高,致使颅内血管、脑膜受牵拉或移位而产生头痛。
  机械刺激:出血早期脑脊液中的红细胞和胆红素直接刺激三叉神经根和第2-7颈神经根,或通过刺激脊神经前根引起颈部肌肉收缩,使通过这些肌肉的枕大、枕小和耳大神经受挤压而头痛。
  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随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释放出大量的游离激肽和5-羟色胺等活性物质而致头痛。
  继发无菌性脑膜炎可使血管的通透性增高而致脑细胞,产生头痛。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引起的头痛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是指由于炎性或非炎性病因,使脑静脉及静脉窦形成血栓,引起脑静脉和脑脊液回流障碍,导致脑组织充血、水肿、颅内压升高的一组疾病。
  (1)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约占全部脑血栓形成的3.5%,虽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儿童和青年多见。头痛是本病的特征性症状,据文献报道,其头痛发生率为85%~100%。
  (2)病因:根据病变性质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可分为炎性和非炎性两类,其中炎性多继发于眼眶、面部、乳突或鼻窦感染、脑膜炎等,以海绵窦和乙状窦多见;非炎性者则多与全身衰竭和血液循环不足有关,常继发于机体脱水和衰弱、严重贫血、血液高凝状态、高热、颅脑外伤以及器质性心脏病、脑瘤、妊娠、人工流产和分娩等多种情况,以上矢状窦血栓多见,脑静脉血栓形成大多由静脉窦血栓扩展所致。
  (3)发病机制: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所致头痛的机制主要是由于静脉回流障碍和脑脊液循环不良引起颅内压升高和颅内血管扩张而产生的牵引性头痛和血管扩张性头痛,另外炎性物质刺激脑膜和颅底的血管神经末梢、颈神经根等可引起肌收缩性头痛。

颅内动脉瘤引起的头痛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某部位动脉管壁薄弱,由于血流的冲击而形成该部位的动脉管腔局限性异常扩张,多呈囊状,整个动脉壁扩张称假性动脉瘤,内膜通过正常动脉壁的肌层而突出称真性动脉瘤。
  (1)颅内动脉瘤以女性为多,1/3在20~40岁之间发病,半数以上在40岁以后发病,病因多是先天性的占90%以上,其次为动脉硬化性,占7%;其他如细菌性或霉菌性动脉瘤(0.5%)和外伤性动脉瘤(0.5%)等。
  (2)其分布约4/5在颅底动脉环前半部,即位于颅内颈内动脉、大脑前、中动脉、前后交通动脉的起始部;1/5在该动脉环的后半部及远离该动脉环的一些动脉分支上。
  (3)颅内动脉瘤引起的头痛主要是因为动脉瘤压迫或刺激了周围组织所致;另外动脉瘤破裂出血后血肿和血性物质对颅底、脑膜和脊神经根等痛敏结构的刺激也可产生头痛。据统计,约50%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因动脉瘤破裂所致。

高血压性头痛
  高血压通常都有轻重不等的头痛,称为高血压性头痛。由于年龄、性别、病期及血压的高低而有所不同,通常青壮年的高血压病例头痛发生率高,而老年人相对减少。
女性稍多于男性,疾病的早期及急性期头痛较重,疾病的稳定期头痛较轻。血压的高低与头痛的程度不平行,但与血压波动关系较密切。

  高血压性头痛的发生机制及头痛的特点是什么?
  高血压产生头痛的机制可表现为三种类型。第一型是由于高血压的机械作用,使血管异常扩张,动脉壁的痛觉感受器受刺激引起的头痛,表现头部钝痛,搏动性跳痛,局限于一侧或两侧的前头部及后头部,也可弥散至全头部,属非偏头痛性血管性头痛。第二型是由于头部肌肉反射性收缩,头部周围紧箍样疼痛,多位于枕下颈部痛,伴轻度颈强。第三型是由于大脑功能紊乱,引起颅内血管的舒缩障碍,产生全头弥漫性胀痛及钝痛。
  头痛是原发性高血压病最常见的症状,有时是唯一的症状,头痛的类型与年龄有关,青壮年产生偏侧头痛者多,而老年人全头痛多,往往呈沉重性、间歇样钝痛,胀痛及搏动样痛,有时持续性,但剧烈头痛少见,头痛特点是从半夜到凌晨逐渐加重,早晨时较剧烈,往往不能入睡,一起床从事活动后可减轻。
  高血压危象的病人剧烈头痛,呈炸裂样头痛,伴头晕恶心,但很少呕吐,常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症状,或美尼尔综合征症状,或急腹症症状等等。

脑血管疾病是指由于脑部血管发生病变或全身血液循环紊乱所致的脑组织供血障碍而引起的脑部疾病的总称。主要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病。头痛是脑血管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有时是主要的症状,急性脑血管-病的头痛发生率为65.5%~72%。
  头痛的发生机制:急性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头痛,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主要有:
  血管性头痛:由于血管本身的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畸形及动脉瘤等病理改变,加之血压的升高,在血流的冲击下,血管容易强度扩张,刺激血管感觉神经末梢,引起血管扩张性头痛。
  牵引性头痛:无论是出血性脑血管病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都可产生脑组织坏死、水肿,引起颅内压升高,致使颅内血管、脑膜受牵拉或移位而产生头痛。
  机械刺激:出血早期脑脊液中的红细胞和胆红素直接刺激三叉神经根和第2-7颈神经根,或通过刺激脊神经前根引起颈部肌肉收缩,使通过这些肌肉的枕大、枕小和耳大神经受挤压而头痛。
  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随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释放出大量的游离激肽和5-羟色胺等活性物质而致头痛。
  继发无菌性脑膜炎可使血管的通透性增高而致脑细胞,产生头痛。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引起的头痛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是指由于炎性或非炎性病因,使脑静脉及静脉窦形成血栓,引起脑静脉和脑脊液回流障碍,导致脑组织充血、水肿、颅内压升高的一组疾病。
  (1)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约占全部脑血栓形成的3.5%,虽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儿童和青年多见。头痛是本病的特征性症状,据文献报道,其头痛发生率为85%~100%。
  (2)病因:根据病变性质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可分为炎性和非炎性两类,其中炎性多继发于眼眶、面部、乳突或鼻窦感染、脑膜炎等,以海绵窦和乙状窦多见;非炎性者则多与全身衰竭和血液循环不足有关,常继发于机体脱水和衰弱、严重贫血、血液高凝状态、高热、颅脑外伤以及器质性心脏病、脑瘤、妊娠、人工流产和分娩等多种情况,以上矢状窦血栓多见,脑静脉血栓形成大多由静脉窦血栓扩展所致。
  (3)发病机制: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所致头痛的机制主要是由于静脉回流障碍和脑脊液循环不良引起颅内压升高和颅内血管扩张而产生的牵引性头痛和血管扩张性头痛,另外炎性物质刺激脑膜和颅底的血管神经末梢、颈神经根等可引起肌收缩性头痛。

颅内动脉瘤引起的头痛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某部位动脉管壁薄弱,由于血流的冲击而形成该部位的动脉管腔局限性异常扩张,多呈囊状,整个动脉壁扩张称假性动脉瘤,内膜通过正常动脉壁的肌层而突出称真性动脉瘤。
  (1)颅内动脉瘤以女性为多,1/3在20~40岁之间发病,半数以上在40岁以后发病,病因多是先天性的占90%以上,其次为动脉硬化性,占7%;其他如细菌性或霉菌性动脉瘤(0.5%)和外伤性动脉瘤(0.5%)等。
  (2)其分布约4/5在颅底动脉环前半部,即位于颅内颈内动脉、大脑前、中动脉、前后交通动脉的起始部;1/5在该动脉环的后半部及远离该动脉环的一些动脉分支上。
  (3)颅内动脉瘤引起的头痛主要是因为动脉瘤压迫或刺激了周围组织所致;另外动脉瘤破裂出血后血肿和血性物质对颅底、脑膜和脊神经根等痛敏结构的刺激也可产生头痛。据统计,约50%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因动脉瘤破裂所致。

高血压性头痛
  高血压通常都有轻重不等的头痛,称为高血压性头痛。由于年龄、性别、病期及血压的高低而有所不同,通常青壮年的高血压病例头痛发生率高,而老年人相对减少。
女性稍多于男性,疾病的早期及急性期头痛较重,疾病的稳定期头痛较轻。血压的高低与头痛的程度不平行,但与血压波动关系较密切。

  高血压性头痛的发生机制及头痛的特点是什么?
  高血压产生头痛的机制可表现为三种类型。第一型是由于高血压的机械作用,使血管异常扩张,动脉壁的痛觉感受器受刺激引起的头痛,表现头部钝痛,搏动性跳痛,局限于一侧或两侧的前头部及后头部,也可弥散至全头部,属非偏头痛性血管性头痛。第二型是由于头部肌肉反射性收缩,头部周围紧箍样疼痛,多位于枕下颈部痛,伴轻度颈强。第三型是由于大脑功能紊乱,引起颅内血管的舒缩障碍,产生全头弥漫性胀痛及钝痛。
  头痛是原发性高血压病最常见的症状,有时是唯一的症状,头痛的类型与年龄有关,青壮年产生偏侧头痛者多,而老年人全头痛多,往往呈沉重性、间歇样钝痛,胀痛及搏动样痛,有时持续性,但剧烈头痛少见,头痛特点是从半夜到凌晨逐渐加重,早晨时较剧烈,往往不能入睡,一起床从事活动后可减轻。
  高血压危象的病人剧烈头痛,呈炸裂样头痛,伴头晕恶心,但很少呕吐,常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症状,或美尼尔综合征症状,或急腹症症状等等。